加入收藏 | 设为首页
萧山网 - bt365投注
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
所在位置:萧山网首页 > bt365投注 > 综合新闻 > 新闻内容

传扬好家风 美德润衙前

更新时间:2017-09-29 08:58:56    内容来源: 萧山网-萧山日报   

  父之爱子,教以义方。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影响家族成员精神、品德及行为的传统风尚和行为准则。家风即家规,是一家子的风骨和精神所在。家风传承于耳濡目染,世代薪火相传,体现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秀品德。忠信礼义孝,美德传乡间,夫妻和睦、孝老爱亲、教子有方、勤俭持家、文明礼让、邻里互助、文明生态,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提高群众文明素质,倡导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引导人们从德向善,衙前在全镇内寻找“最美家庭”,前期通过会议、公开栏、广播等形式营造氛围,全镇各村积极组织申报、公示、筛选,最终确定12户“最美家庭”。正如衙前镇党委书记俞沈江所说:“传扬好家风,传承好家训,使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深入人心。”

  1

  螺山村郑观凤家庭

  艰苦奋斗 勤劳致富

  郑观凤总结自己家是由三对“好”组成的:夫妻二人创业办厂,儿子儿媳经营公司,孙子孙女乖巧懂事,一家其乐融融。

  夫妻办厂,靠的不仅仅是头脑与实力,搭配默契才会形成一股拧不断的动力。创业阶段,郑观凤夫妻俩都有着最质朴的劳动精神,不怕苦,不怕累,不怀疑,不后退。为了最初的事业,郑观凤曾经连续四十天都睡在小小的面包车里,从原料选取、花色敲定到产品打样都是亲力亲为。他积极学习技术,在实践中收获经验,创新产品花色,柯桥市场的产品花色甚至一度均出自郑观凤之手。

  夫妻二人亲身示范了何为“勤劳”二字,这也影响了他们的下一代——儿子郑成江和儿媳陈丹华。郑成江继承了父母的勤劳精神,选择与妻子创业,成立公司来经营父母的纺织产品,更是运用所学知识开通线上线下经营渠道,二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让这个家变得更加美好。

  2

  杨汛村徐叶良家庭

  大爱无私 小家和美

  和谐、和美是徐叶良一家给人的第一印象,而维持美好家庭的力量,当属豁达二字。

  在杨汛村当了二十几年的村主任,徐叶良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“老村长”。作为村主任,徐叶良恪守本分,不牟私利,在新农村房屋建设项目上也没有使用自己的“福利”,甚至还牺牲了部分自己应得的利益。

  徐叶良这份豁达的心态来自父亲。徐老先生虽然是八十六岁高龄,仍经常免费为街坊邻居写对联、喜字,多年来坚持到庙里守岁,为村里、家里祈福。徐老先生在家里也常常用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”来教育后辈。

  儿子徐汉校和儿媳俞斐都是从事医疗行业的,平时工作既忙又累,然而也是继承了父亲那份“豁达”的生活方式,夫妻二人在繁忙的工作中仍能够恩爱如初,互相信任,互相照顾,更不会将工作上的坏情绪带到家里,闲暇时摆弄花草,增添生活乐趣。

  3

  南庄王村徐叶定家庭

  善待他人 勤作善事

  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”这句话用来形容徐叶定一家恰如其分。

  一户家庭能够做到家人间和睦相处,家庭美满幸福已是幸运,还能为街坊邻居排忧解难更是难得,徐叶定这家人就是如此。作为四代同堂的家庭,“尊老爱幼、相互体谅、宽容谦让、和睦共处”是一直延续的家风,正是在这种良好的家风熏陶下,徐叶定一家才能够形成“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”的处事态度,并付诸实践。去年徐叶定被选为镇“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”,有了这层身份,徐叶定的使命感愈加强烈,除了热心助人,更会积极维护南庄王村的公共利益,遇到不对的人或事敢于出面制止,如遇到他人往河道里倾倒生活垃圾,徐叶定主动上前劝阻,尽管也会遇到不听劝阻的,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他坚持做好事的决心。

  徐叶定一家始终相信做人要善,善有善报,这份善也体现在与人和善方面。儿子徐坚和儿媳孙洁虽然是年轻的一代,但是没有冷漠待人的坏习惯,在生活中对街坊邻居均是热情相待,对长辈更是尊敬有加。

  4

  新林周村王欢金家庭

  风雨兼程 同舟共济

  王欢金,退伍军人,原蜀山街道供电所所长,妻子沈妙琴,作为贤内助,在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外,特别支持丈夫工作。夫妻俩结婚多年来,彼此恩爱,孝敬老人,热心助人,邻里和睦。

  生活当中,每当发生摩擦时,他们都能设身处地、换位思考,从而较好地解决问题。长期以来,妻子既是事业的好助手,又是家庭主妇,把家庭照顾得细致入微。而丈夫,一有空闲,就回家为妻子女儿烧菜做饭,是一个“好丈夫、好父亲”。

  相恋多年的王欢金与妻子在家庭教育中,孝顺长辈,让孩子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。王欢金是供电所所长,一到刮风下雨,闪电雷鸣,加班值班就是电力系统的工作常态。2008年,雪下得特别大,王欢金甚至吃住在供电所,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,妻子沈妙琴和女儿王梦琦面对大雪封路,两个女人辛苦扫出一条雪道,谈到此事,妻子心里有埋怨又很理解,埋怨丈夫一有工作就不着家,但最后还是理解丈夫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。

  5

  衙前村高和园家庭

  相濡以沫 先苦后甜

  1994年,高和园与妻子胡彩芳,经过一段时间的相识相恋相爱,走入婚姻殿堂,也是那一年,他们爱情的结晶——女儿高子宁也出生了。这是一个小小的家庭。双方的父母在婚后不久相继而亡,只留下夫妻俩和两个孩子,一个嗷嗷待哺,一个蹒跚学步。夫妻俩相互扶持,同甘共苦。

  日子起初是困难的,一家人在小小的破破的老房子住过,也曾在衙前卫生院寄人篱下六七年,也曾辗转于萧山市区,09年才定居衙前,有了一幢精致的别墅,一个美美的庭院,四口之家温暖的避风港。相濡以沫的日子里,高和园胡彩芳夫妇,总是谨遵“许人一物,千金不移”的家训,他们是这样对彼此、对孩子,也是这样对社会的。

  23年来,他们一直遵守婚前对彼此的承诺,彼此尊重,相互爱护。丈夫总是趁着下班的空隙,买点菜回趟家,拖拖地,择择菜,为妻子减轻肩上的负担,妻子也会在每一个深夜,点亮门前的那盏灯,提醒丈夫,回家的路上,总有人在等着。冬天,两人总督促着对方记得添衣,夏天,他们又不忘偷偷往对方小包里塞点风油精。在日常生活中,他们注重对孩子自尊自强、诚实守信的培养,两个孩子都很爱读书。

  6

  吟龙村王小秋家庭

  感恩与爱 传承家风

  吟龙村王小秋一家,是一个平凡的五口之家,这些年,全家人齐心协力,把日子过成了一朵花。

  母亲王小秋,八九十年代是村里的妇女主任,1993年退休后,把曾经倾注在儿子身上的爱,转到孙女、孙子身上。母亲的辛苦,让儿子儿媳感恩在心。

  儿子戚宝春,经营着一家不大不小的纺织厂,在他心中,最珍贵的还是一家人平平安安,幸幸福福在一起。即使工作再忙,他也总会记得给家里换换灯泡,修修洗衣机,剪剪草坪。

  儿媳徐伟娟,既是家中的贤内助,也是丈夫奋斗途中最坚强的后盾。夫妻间相敬如宾,在生活中互相照顾、相互信任,在工作中互相帮助、相互开导。家务繁琐,事无巨细,她操持得有条不紊。

  在教育上,他们注重言传身教,以德育子,一直遵循“百善孝为先,欲成事先成人”的教育原则,不穷养不富养,注重对孩子品德的培养。在戚宝春看来,母亲没有给予他更多的物质财富,却给了他全部的爱,更教会了他责任与爱人,如今,他将继续把这份爱与责任传递给下一代。在王小秋的家庭里,虽然大家各自的性格、文化、志趣有所差异,但家庭少有矛盾,大家都能互相体谅、宽容谦让,形成了互相理解、尊重、平等、关爱的文明家风。

  7

  项漾村项志良家庭

  修订家谱 传承家训

  项志良家中的客厅书柜上,放着一本厚厚的族谱,他自豪地说道:“这是我用两年时间完成的。”翻开族谱,家风家训赫然在目,这也成为他们一家的做事准则。

  为了编写族谱,项志良查遍资料,最终在浙大图书馆找到项氏的旧族谱。为寻找各地宗亲,他自费前往河南、上海等地,根据老族谱寻找项氏聚集地。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麻烦, “两年半的时间里,不知道被多少人叫做骗子。”在他的耐心工作下,这些人慢慢地接受了编订家谱,在众人的集思广益下,确定了爱家国,崇忠义;孝父母,仁兄弟;和夫妇,侍公婆为主的项氏家训。

  “家谱让我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,有了家谱的支撑,家风家训以及优良传统才能继承下去。”族谱中的家风家训也成为项志良一家的生活准则,这些家训逐渐成为家人骨子里的“基因”。在族谱家训的影响下,项志良一家人相亲相爱,和睦相处,邻里都十分羡慕他们的家庭关系。他们一家人还将这种爱推己及“亲”,与邻里关系也十分融洽。“不仅仅小家要幸福,大家更要幸福”,项志良常常把这句话放在嘴边。为了更好地帮助有困难的人,在编辑族谱的同时,项志良一家也参与成立了项氏慈善基金会。

  8

  四翔村张欢明家庭

  勤俭持家 与美为邻

  一家人每天一起吃吃饭、聊聊天,不愁吃不愁穿,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,这是张欢明和他的家庭曾经的小小梦想。如今,张欢明用勤劳完成了这个梦想。

  张欢明家居住在四翔村张家埭新区,走进他的家中,便被满院子的盆栽惊艳到,庭院仿佛充满鸟语花香的仙境。屋内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木质摆设,这些都是张欢明亲手打磨雕刻的。因此,张欢明家2013年被评为镇“最美庭院”示范户,2014年被评为萧山区“十佳美丽庭院”,2015年被评为区“美丽庭院”典范。

  张欢明曾在上海开店卖窗纱,六年后,他选择回到家乡开厂经商,这一决定遭到父母反对。在他的坚持下,一个只有三台机器的小小绣花厂悄然诞生。虽然,父母嘴上说着反对,但在实际行动上给予了巨大的帮助,主动到工厂内帮忙。在一家人的努力与诚信经营下,不到三年工厂就扩大到了15台机器的规模。

  现在的张欢明一家早已奔向小康,妻子在轻纺城设有店面,负责销售,张欢明与父亲则负责生产经营。每天晚上,一家人都会在一起吃饭聊天,这也成为这个家庭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。二十多年来,这个家庭五口人从未红过脸、吵过架。张欢明自己的家庭和睦、欢乐,也带给他人温暖、美好,与贫困家庭结成对子,资助学子完成学业。

  9

  明华村方妙君家庭

  和睦互谅 推己及人

  要谈谈自己的家庭氛围,方妙君首先能想到的词语就是“其乐融融”。用乐观的心态去结识朋友,用勤劳自强的态度去认真生活,这是全家人共同的处世之道。

  方妙君夫妻俩经营着一家网店,机缘巧合下,方妙君经过招聘选拔,进入了明华村村委担任村主任。繁琐的工作让他无暇去帮助妻子照顾网店的生意,一切只能靠妻子自己。方妙君说道:“妻子也曾经抱怨过,自己一个人太累了,但是为了家庭的和睦,她最终选择支持我的工作。”

  家和万事兴的理念不仅仅适用在这个小家中,方妙君的父亲曾是明华村的乡村医生,在最基层的岗位上守护村民们的健康46年。这位老人将家和万事兴的理念从小家发展到“大家”,让整个村子的气氛变得和睦起来,也因此,他晚年成为村中最受人敬重的老人。

  受父亲的影响,方妙君时刻牢记家和万事兴的家训。在工作中,有时碰到村民将自己的怨气发泄到他的头上,他总是耐心沟通,积极解决问题。他的工作也得到老百姓的认可,提起方妙君村民们都会说:“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。”

  10

  山南富村张国庆家庭

  助人为乐 健康生活

  航坞山下,烟雨蒙蒙,张国庆一家就住在这里的山南富村。

  “她呀,是我们村里有名的和事佬,”说起这家的女主人施梅仙,村里人评价她是村里的“老娘舅”,“她为人热心,村里人平常发生矛盾、争吵都来找她调解。”

  丈夫张国庆经营着一家五金加工厂,20年来稳步发展,为家庭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。宽敞明亮的小洋房,院子里停着小车,房子内外收拾得井井有条。门口的衣架上挂着施梅仙志愿工作者的小红帽,她曾带着这顶小红帽,穿上红马甲,参与到村中剿劣治水、垃圾分类等各项志愿活动中。“这也算是我工作职责的一部分。”

  张国庆和施梅仙夫妻俩同岁,二人是中学校友,经朋友介绍相识,自由恋爱缔结婚姻。 “结婚20多年来,我们几乎没吵过架。”夫妻俩多年来相互尊重、爱护,感情深厚。客厅醒目处放着一个跑步机,墙壁上还挂着羽毛球拍,“这是我女儿的,她平时有运动的习惯。”说起正在浙江财经大学念书的女儿,施梅仙眼角都是笑意,在勤俭节约的家风影响下,这个小姑娘平时坚持健康生活,着装朴素,从不攀比。假日里会和妈妈一起参与村中的各类公益活动。和睦的家庭环境下,女儿从小就很孝顺,“我婆婆之前摔了一跤,家里的大人平时工作都比较忙,一直都是我女儿在旁陪护照顾。”

  11

  凤凰村鱼关海家庭

  真诚实在 其乐融融

  家和人兴百福至,儿孙绕膝花满堂。鱼关海办公桌旁的窗台上放着一块金灿灿的奖牌:凤凰村最美家庭。

  61岁的鱼关海青年时白手起家,开了一家织布厂,夫妇二人、大女儿及女婿、小女儿、外孙女,一家六口融洽生活在一起。

  “他是附近有名的实在人。”村里人每次缺箱子或者袋子用,直接到鱼关海厂里拿就行,他从不计较,平时一向与人为善。村里每次有募捐活动,鱼关海都大力支持,带头捐钱。 妻子应桂凤曾被村里评为“最美儿媳”,因她在公婆生病卧床时贴心照料和无微不至的关怀,村里人都看在眼里,纷纷感叹老人的好福气。大女儿鱼文文是一名教师,女婿是一名工程设计师。尽管工作繁忙,二人还是坚持每天回家吃晚饭的习惯。女婿和岳父母相处很是融洽,每天进门便是:“爸妈,我们回来啦!”

  晚饭时间是鱼家最热闹的时候,饭后一家人轻松聊天,围坐在一起,聊聊趣事和家常。谈到使家庭保持和睦的秘诀,鱼关海总结了一下,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换位思考。家风如此,远亲不如近邻,鱼家同邻里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模范,邻居家有事,鱼家人总是主动帮助,平时相处总是以诚相待。

  12

  毕公桥社区张发书家庭

  敬业爱岗 言传身教

  祖籍河南,新疆出生,庞梅花的童年和青年都在新疆度过。1994年,37岁的庞梅花在新疆的一所中学担任英语老师,丈夫张发书曾在新疆入伍,后转业经营运输。就在这一年,庞梅花到杭州教育学院进修,与丈夫商议过后,庞梅花拖家带口来到了杭州。

  这是一次近乎冒险的决定,刚来的时候,因为语言不通,庞梅花闹出了几次小笑话,“我就很奇怪,校长老说初一、初一和初三,那初二呢?”后来才知道,萧山话中的二发音和一很像。在陌生的环境中处处碰壁,庞梅花也曾有过半夜默默垂泪焦虑的时刻。夫妇俩和14岁的儿子努力适应新环境,慢慢在萧山扎下根来。

  庞梅花形容自己是“大事不迷,小事不计”的性子。这一点也体现在她教育儿子的过程中,家里的煤气罐没气了,庞梅花让刚上初中的儿子帮忙独自去灌煤气,骑自行车带着空煤气罐,“刚来那会,他对环境还很陌生,找不到灌煤气的站点,我就让他去路上问路人。”在庞梅花的言传身教下,儿子从小就培养了独立的性格。

  38年的教龄,庞梅花在讲台上站了小半辈子,如今已经退休在家。庞梅花对荣誉和奖章没什么印象,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婆婆因肝癌去世,她请假回新疆处理后事,事毕回校后孩子们见到她开心的欢呼声。教书育人,她觉得那是她人生中少有的几次荣耀时刻。(本版撰写 记者 杨圆圆 见习记者 靳林杰 实习生 张灵燕 滕颖 本版摄影 首席记者 范方斌)


本站编辑:张悠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