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收藏 | 设为首页
萧山网 - bt365投注
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
所在位置:萧山网首页 > bt365投注 > 镇街概况 > 名人名胜 > 新闻内容

衙前人物

更新时间:2012-04-09 14:09:18    内容来源: 萧山网   

     朱隽(?——1950),字公伟,东汉上虞人,衙前翔凤村朱氏世祖。幼年丧父,靠母贩丝为生。年少时轻财好义,解人急难,并以孝闻名。初为县书佐,后任会稽主簿。太守徐圭推荐为孝廉,升任兰陵县令。灵地光和元年(178)为交州刺吏,以平息叛乱有功,封为都厅侯,后又任谏议大夫。黄巾起义时,各公卿多推荐朱隽有才略,被任命为右中郎将,持节,与左中朗将皇甫蒿镇压颖州、汝南、陈国等地黄巾军,以功进封为西乡侯,升任为镇贼中郎将。后又围攻南阳、赵弘、韩忠、孙夏等黄巾军,任命为右军骑将军,封钱塘侯。时,其母病故,安葬于小山洛思峰南麓,黄巾起义后,朱隽又升任为城门校尉、河南尹。董卓专权时曾发兵讨董卓。后郭汜与李榷 互相攻杀,汉献帝派隽至郭营劝和,被留作人质。隽素刚烈,即日发病,死于郭营中,卜葬于洛思山。其子孙世守不去,自此翔凤村朱氏起家。

        朱仲安(1371——1433),是朱隽第50世孙,朱执信15世祖,祖籍衙前翔凤村。

    朱仲安名磐,字仲安,性爱梅,故号梅轩。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),朱仲安中了举人,时年20岁。后由河南巩县儒学训导,常州府武进县主簿,知县而到监察御史,湖广按察副使,河南按察使。他“居官廉重,临事必存大体”,因而受到当时皇上的器重。

    朱仲安做了16年郡守,回来时,当时百姓多有馈赠,公(朱仲安)一无所受。但为了不辜负百姓美意,朱仲安只携石磨一、石砧一,压装以归。他对3个儿子——用常、用初、用泰说“吾惟留清白以遗子孙,二物所以志也” 。

        朱启连(1852——1899),字跋惠,又字棣宅,东汉钱塘侯朱隽64世孙,朱执信之父,祖籍衙前翔凤村。年幼时适值太平天国起义,因战乱,由其父带至祖父在广东的任所,自此居家广东番禺县(现属广州市)。因家贫,自19岁起就读于汪谷庵的随山馆。汪谷庵即汪   ,原籍绍兴,是汪精卫的叔父,有名的“绍兴师爷”,曾为刘坤一、裕宽、曾国荃等人的幕僚。他对朱启连的为人、才学、文采非常赏识。当时汪家鼎盛,故招朱启连入门,将次女许配给他为妻。广总督张之洞幕僚。但人小气壮,不到一月因与主人一语不合,既拂袖而去。后专门研究古琴,绝意仕途。光绪二十五年(1899)粤中大疫,朱启连不幸感染病势,终年47岁。著有《棣宅集》四卷,《外集》三卷,《琴说》二卷,《琴谱》若干卷。

        李成虎(1854——1922),萧山衙前西曹村人,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最早的衙前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。民国10年(1921)9月27日衙前农民协会成立时,先为农协委员,又被选为议事员。同年12月27日,军阀政府镇压农民运动时不幸被捕,次年1月24日,在萧山狱中牺牲。

    李成虎出生于清咸丰四年(1854),岁次甲寅肖虎,故取名成虎。时值太平天国战乱年代,父亲李发早逝,家境十分贫困,他和弟随母亲在讨饭中长大,后于衙前镇西之西曹村落脚,直至30多岁才娶妻成家,38岁生一女儿,以后又生一儿子和女儿。弟无子女,领养一子,兄弟便分家各立门户。家无寸土,长年累月靠租种地主田地、打短工,以及妻子纺土纱、织土布艰苦度强,爱打抱不平。但对乡邻却十分和善,乐于助人,故颇著威望,村里若有什么纠纷,总由他出场排解,群众尊称他为成虎公。

    民国10年(1921)4月,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沈定一(号玄庐,排行第三,乡人称三先生,后沦为国民党西山会议派)回乡创办衙前农村小学,发动农民运动,支持农民与地主豪绅开展斗争。他在乡里对广大农民进行多次演讲,以“一根麻杆易折断,一捆麻杆就折不断”作比喻,指出,农民要改变受压迫、受剥削的处境,求得自己的解放,就必须团结起来,组织农民协会,反抗地主豪绅的剥削和掠夺。李成虎在沈定一的教育鼓动下,以60多岁的高龄去串联农户,和农民兄弟促膝交谈,一起讨论:为什么地主不劳动,却吃得好,穿得好,住得好?为什么农民做牛做马,却讨饭度日,借债活命?大家只有团结起来,进行减租,才是出路。李成虎在农户中做了大量组织工作,他们共商成立农民协会的大计。

    12月18日,各村农民协会在衙前东岳庙召开联合会,驻绍兴的陆军旅部带兵一连,配合萧山县警察、警备队将东岳庙包围,搜去各村农民协会委员名册,追捕农民协会领导人,封闭农民协会。李成虎仍不顾个人安危,组织了一、二千人参加的抗租抗捐示威。12月27日,萧山县知事庄伦仪,派出便衣密警到李成虎家,将李逮捕,钉镣收监,次年1月24日惨死狱中。李成虎被凌虐致死,终年69岁。
 
    李成虎牺牲后,其弟带领成虎的子女驾船到萧山狱中运回遗体收殓。民国11年(1922)2月1日,李遗体安葬于凤凰山南的山坡上,墓制高大,周围植苍松翠柏,前立墓碑隶书大字“李成虎君墓”,左侧刻有“衙前农民协会委员之一,十一年一月二十四日害于萧山狱中,其子张保乞尸归葬,沈定一书石”字样。上海共商友谊会闻讯,特派代表童理璋前来祭奠,并在凤凰山立石碑一座,上书“精神不死”四个大字。
此后,围绕李墓,修建了东、南、北3条墓道。南墓道隔河面对衙前汽车站,河上建一桥,命名为“成虎桥“,桥旁竖起石坊,上书”李墓南道“,两旁石柱上刻有楹联,一面是“吃苦在我,成功在人”;一面是“中国革命史上的农人这位要推第一个;四山乱葬堆里之坟墓此外更无第二支”。

    70年代,在“农业学大寨”开山造田中,李墓被平毁,墓碑被移用建造畜牧场。

    1983年,萧山县党政部门作出重建李成虎烈士墓的决定。次年10月24日新墓园建成,县领导各界代表到墓地隆重举行了李成虎烈士墓落成暨安葬仪式。

    现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被列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在萧山尚属首家。

    沈受谦(?——1916)字江梅,号牧卿,人称江梅老爷。中共早期党员、衙前农民协会筹建人沈定一之父。

    沈受谦出生于昭东长巷村,幼年家境贫困,其父沈锡亭系靠出卖苦力为生的雇工。受谦天资聪颖,在乃叔的细心教导下学业日进,在清同治帝登位之年(1862)竟获中恩科第39名进士(《萧山人物概览》载:同治七年中进士)。入仕后先在京城任工部主事,后外放福建、台湾任地方官,先后曾出任德化、顺昌知县,永春知州。至光绪十六年(1890)致仕回乡,朝廷授“光禄大夫”衔,位居一品官阶。沈氏衣锦荣归,遂在衙前大兴土木,于原“进士第”东侧,营建厅堂连亘、掾瓦鳞次的庞大“光禄第” 府宅。同时广置田产,开设钱庄、药铺、多佣仆妇,积家财巨万,为当地豪绅首富,名震浙东。

    受谦虽出身封建官僚,但为人公正不阿,能明辨是非,接受新事物,新思潮。不只居官时慎勤厥职,年老致仕回乡家居,亦留心时政,关心国家大事。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)七月,浙江发生了抵制英国侵略者掠夺苏杭甬铁路筑路权的斗争。以萧山县汤受潜(进士、翰林院庶吉士)为首的一批爱国官绅决定浙江自造铁路,不容洋人插手。成立以汤寿潜为总理的浙江铁路公司,并着手自办铁路集股,受谦曾任过朝廷的工部主事、深明路权的利害关系,毅然在杭州许衙巷萧绍会馆召集同乡会,带头发动萧绍士绅认股20余万元,约占总股金的1/5,并命儿子沈定一以股东代表身份,参与浙江铁路公司工作。浙江的保路运动,终因当时以权臣盛宣怀为首的一班昏庸官吏,甘心媚敌,拱手将路权出卖给英帝而失败。清宣统二年(1910)汤寿潜因弹劾盛宣怀而被革职,浙江爱国人士十分愤怒,以保路名义与清政府展开了斗争,沈定一被浙江保路会推荐为代表之一,与其他爱国士绅一起赴京交涉。沈定一在京耽搁时日,虽不能解决路权问题,但沈定一乘机结识了光复会、同盟会等革命组织的不少志士,受谦不惜耗费家财支持儿子追随孙中山,参加革命活动,直至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,积极资助儿子的倒袁运动。

    民国5年(1916),沈受谦谢世。灵柩葬于洛思山之阳五龙江口,题墓碑曰“大乎父之墓”。后来“文革”中被毁,现同富村尚存遗址。

      陈晋生(1878——1922),衙前项家村人,距衙前西约2公里。幼年的陈晋生,头脑灵活,曾入私塾读过几年书,识字,擅口才。他家原住在南面的草漾村,开着一家磨坊,为附近农民加工面粉为业。

    民国10年(1921)9月27日,在东岳庙成立衙前农民协会的大会上,被推选为农协会6个委员之一。

    农民协会成立后,提出“三折还租”,地主们恨之入骨。是年12月18日,衙前东岳庙召开各地农民协会联合会,绍兴军阀司令部派出载有60名军警的专轮,包围东岳庙,陈就和单夏兰等人一起被捆绑押往绍兴,投入监狱。

    陈晋生被捕后,受劲严刑逼供,终不向敌人屈服。后被折磨成重病,官府才同意保释,回家时已是大年三十。此后,家里为筹钱给他治病,先后卖掉15岁的女儿荷姑和12岁的女儿藕姑。但医药无效,不到两月,终于含恨谢世。他的遗体葬于凤凰山北坡,并亲自为他设计一座上尖下方的墓碑,墓碑正面镌刻为“农民陈晋生墓”6个魏体大字;右侧文曰:“陈晋生为农民协会委员之一,民国十年在军警包围中演说被捕入绍兴狱,刑虐致病出狱寻殁。”左侧是:“为群众谋利益而牺牲者。”

     朱执信(1885——1920),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、理论家。原名大符,字执信,笔名蛰伸、县解、去非、前进等。祖籍衙前翔凤村。清光绪十一年(1885)十月出生于广东番禺县。

    他幼年在家私塾读书,清光绪三十年(1904)以公费生出去日本留学,攻读政法系,三十一年七月加入中国同盟会,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。三十二年一月,写成《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》,片段介绍了马克思、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《共产党宣言》、《资本论》的部分内容,是我国早期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的先行者之一。是年回国后,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、政法学堂及方言学堂等校任教,并秘密策划反清斗争。自光绪三十三年(1907)到辛亥革命,他参加了广东的所有反清活动。宣统末年(1911)四月“黄花岗起义”,他是进攻清政府督署衙门的突击队成员,在激战中负伤,流亡香港。武昌起义后,他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,光复广东。后担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。南北和议达成后,被委任为广(州)阳(江)督办和广东审计院院长。民国2年(1913)“二次革命”失败后,离开广州到上海,后又赴日本,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。民国3年,奉命返粤,策划反袁武装斗争。民国4——5年,为讨伐袁世凯,在广州及东菀、阳江、雷州等处,陆续策划了一系列的武装斗争。期间坚持理论宣传活动,揭露袁世凯祸国殃民罪行。在“护法运动”期间,他一直是孙中山的主要助手之一,民国6年7月,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的职务。民国7年5月,又随孙中山到上海,协助孙中山办理海外侨胞捐款事宜,并担任与福军及陈炯明军的联络。民国8年秋至民国9年间,多次到福建与驻扎该地的粤军进行策划,积极从事驱逐桂系军阀的军事活动。期间还协助孙中山撰写《建国方略》等著作,并奉命在上海创办《建设》等杂志。

   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爆发后,给朱执信带来了希望和信心,他撰文予以热情赞颂,并学习俄文,钻研苏俄的革命理论,逐渐认识到来自下层革命群众的力量,认为中国的革命离不开农工和学生,他热情赞扬五四新文化运动,热情赞扬苏俄布尔什维克的刻苦牺牲精神。民国9年(1920)夏天,孙中山决心驱逐桂系军阀,“统一南方”,为此,朱执信于6月下旬奉命再次赴广东漳州,敦促驻扎在那里的粤军西进讨桂。稍后,他又不避艰险地赴广东,联络国民党旧部和民军响应讨伐桂系军事行动。在他的策动和民军纷起的压力下,虎门要塞司令丘渭南宣布独立。9月21日朱执信到虎门调停驻军与东莞民军的冲突时,不幸被桂系军阀杀害,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献出了生命。


本站编辑:洪美娜